抽象模型

我们抽象一个数据分片与路由的通用模型,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二级以你映射关系。
第一级映射是key-partition映射,其将数据记录映射到数据分片空间,这往往是多对一的映射关系;第二级映射是partition-machine映射,其将数据分片映射到物理机器中,这一般也是多对一映射关系。

在做数据分片时,根据key-partition映射关系将大数据水平切割成众多数据分片,然后再按照partition-machine映射关系将数据分片放置到对应的物理机器上。而在做数据路由时,比如要查找某条记录的值Get(key),首先根据key-partition映射找到对应的数据分片,然后再查找partition-machine关系表,就知道具体哪台机器存储该条数据,之后即可从相应的机器上读取key的对应值

哈希分片

Round Robin

Round Robin就是俗称的哈希取模法,是实际中非常常用的数据分片方法。

优点: 实现简单

缺点:缺乏灵活性

比如增加一台机器,那么之前分配好的所有数据需要重新hash,对于在线存储系统很显然这是缺乏扩展灵活性的

对照抽象模型可以看出,Round Robin其实是将物理机和数据分片两个功能点合二为一了,即每台物理机对应一个数据分片,这样key-partition映射和partition-machine映射也就合二为一了,都是同一个哈希函数来承担,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机器个数K作为参数出现在映射函数中。

虚拟桶

Couchbase是一个内存分布式NoSQL数据库,其对于数据分片管理,采用是虚拟桶技术。

Couchbase在待存储记录和物理机之间引入虚拟桶层,所有记录先通过哈希函数映射到对应的虚拟桶,记录和虚拟桶是多对一的映射关系。第二层映射是虚拟桶和物理机器之间的映射。这两层映射对应抽象模型中的key-partition 以及partition-machine

相比于Round Robin,该方式具有较好的灵活性

一致性哈希

一致性Hash算法也是使用取模的方法,只是,刚才描述的Round Robin是对服务器的数量进行取模,而一致性Hash算法是对2^32取模,什么意思呢?简单来说,一致性Hash算法将整个哈希值空间组织成一个虚拟的圆环,如假设某哈希函数H的值空间为0-2^32-1(即哈希值是一个32位无符号整形),整个哈希环如下:

整个空间按顺时针方向组织,圆环的正上方的点代表0,0点右侧的第一个点代表1,以此类推,2、3、4、5、6……直到2^32-1,也就是说0点左侧的第一个点代表2^32-1, 0和2^32-1在零点中方向重合,我们把这个由2^32个点组成的圆环称为Hash环。

下一步将各个服务器使用Hash进行一个哈希,具体可以选择服务器的IP或主机名作为关键字进行哈希,这样每台机器就能确定其在哈希环上的位置,这里假设四台服务器使用IP地址哈希后在环空间的位置如下:

接下来使用如下算法定位数据访问到相应服务器:将数据key使用相同的函数Hash计算出哈希值,并确定此数据在环上的位置,从此位置沿环顺时针“行走”,第一台遇到的服务器就是其应该定位到的服务器!

例如我们有Object A、Object B、Object C、Object D四个数据对象,经过哈希计算后,在环空间上的位置如下:

根据一致性Hash算法,数据A会被定为到Node A上,B被定为到Node B上,C被定为到Node C上,D被定为到Node D上。

一致性Hash算法的容错性和可扩展性

现假设Node C不幸宕机,可以看到此时对象A、B、D不会受到影响,只有C对象被重定位到Node D。一般的,在一致性Hash算法中,如果一台服务器不可用,则受影响的数据仅仅是此服务器到其环空间中前一台服务器(即沿着逆时针方向行走遇到的第一台服务器)之间数据,其它不会受到影响,如下所示:

下面考虑另外一种情况,如果在系统中增加一台服务器Node X,如下图所示:

此时对象Object A、B、D不受影响,只有对象C需要重定位到新的Node X !一般的,在一致性Hash算法中,如果增加一台服务器,则受影响的数据仅仅是新服务器到其环空间中前一台服务器(即沿着逆时针方向行走遇到的第一台服务器)之间数据,其它数据也不会受到影响。

综上所述,一致性Hash算法对于节点的增减都只需重定位环空间中的一小部分数据,具有较好的容错性和可扩展性。

Hash环的数据倾斜问题

一致性Hash算法在服务节点太少时,容易因为节点分部不均匀而造成数据倾斜(被缓存的对象大部分集中缓存在某一台服务器上)问题,例如系统中只有两台服务器,其环分布如下:

此时必然造成大量数据集中到Node A上,而只有极少量会定位到Node B上。为了解决这种数据倾斜问题,一致性Hash算法引入了虚拟节点机制,即对每一个服务节点计算多个哈希,每个计算结果位置都放置一个此服务节点,称为虚拟节点。具体做法可以在服务器IP或主机名的后面增加编号来实现。

例如上面的情况,可以为每台服务器计算三个虚拟节点,于是可以分别计算 “Node A#1”、“Node A#2”、“Node A#3”、“Node B#1”、“Node B#2”、“Node B#3”的哈希值,于是形成六个虚拟节点:

同时数据定位算法不变,只是多了一步虚拟节点到实际节点的映射,例如定位到“Node A#1”、“Node A#2”、“Node A#3”三个虚拟节点的数据均定位到Node A上。这样就解决了服务节点少时数据倾斜的问题。在实际应用中,通常将虚拟节点数设置为32甚至更大,因此即使很少的服务节点也能做到相对均匀的数据分布。

范围分片

范围分配首先将所有记录的主键进行排序,然后在排好序的主键空间里将记录划分成数据分片,每个数据分片存储有序的主键空间片段内的所有记录。在具体实现存储系统中,往往保持一个数据分片的映射表,记录表每一项记录数据分片的最小主键及其对应的物理机器地址。至于数据分片在物理机器的管理方式往往采用LSM树。
当然为了支持更大数据,一般数据分片映射表不是单纯结构,而是组织成类似B+树的层次结构。

与通用数据分片和路由模型对照,范围分片对应的key-partition映射表是通过记录主键排序分割获得的,而partition-machine映射表则是通过直接保持其对应关系来实现的。